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存志气 具勇气 树正气 求大气


热烈祝贺我校获得上海市少先队鼓号大赛团体一等奖

热烈祝贺我校获得“徐房-汇师杯”优秀校本课程设计奖

龙南小学“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实施方案

热烈祝贺我校教师团队并评为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首 页 | 校务公开专栏 | 校园动态 | 学校概况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师资队伍 | 德育工作 | 校园安全 | 党建工作 | 工会专栏 | 文明在线 |
· 小学务工人员子女差异性调查及对策研究
·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课外阅读现状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 谈美术课水彩画技法的教学
· 儿童美术“教与学”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几个误区
· 网络技术与教学相结合
  首页 > 师资建设 > 品牌教师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几个误区
2005-04-25  作者(来源):徐华

现代化教育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或看清的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相融,优化了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离的提高。

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误区。不少老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教学过程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多媒体教学由“配角”变成了“主角”,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甚至连按错鼠标或敲错键都会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设制的精美画面、美妙的音乐,以及被层层化解的毫无难度的难点,使学生不必进行艰苦的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接受”知识,如果这样使用多媒教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反而会消弱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

本人就是这些老师中的一位。由于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而正因为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学生都会播放一首曲子,被闪现一幅图画,吸引上好几十秒,甚至几分钟。本应集中的注意力被转移了,本应用于语文实践的宝贵的时间被无端地浪费了。

回顾几年来,本人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觉得有以下误去应当避免:

一、“动画”不等于“动手”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学生们只要通过阅读、表演完全能够理解的课文内容。在试教时,我为了要让学生理解以下这段文字“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用动画软件做了“乌鸦衔石子”的动画。为了这段短短的几分钟动画片课件,构思、画画、配音、集成、修改、调试,三番五次修改,比平时的课多投入了十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看了动画,的确很开心,很有兴趣!但是,对这科学道理的理解,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我改变教法。在正式执教时,我到实验室找个细口烧瓶,装上小半瓶水,捡些小石子,请几位“小乌鸦”上来分别演示,看得学生瞪大眼睛,演示的学生兴致勃勃。教学效果远远高于试教时。所以切忌把能让学生动手的机会用“动画”来取代。

二、“媒体形象”不等于“思维想象”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学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语感不同,再造想象能力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效果是不一样的。

《秋天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稻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第一次试教,我是这样教的:“同学们,秋天的庄稼地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看农民采摘大豆、收割粮食等画面后,我问:“景色美不美?”学生当然回答“美!”我小结道:“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课结束后,教研组里的几位老师就针对这个细节提出了意见,并重新进行设计,第二次上课,我提问“秋天的庄稼地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轻声读读课文”。学生先读文字。然后,我再问:“你喜欢这样庄稼地里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我喜欢,因为那儿的棉花白白的。像雪一样,非常美丽。”“我也喜欢,因为我觉得高粱红红的,一定很美。”等等。这时候我抓住机会说:“多么美的庄稼地,雪白雪白的是朵朵棉花,金黄金黄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读后我才说:“大家想看看这样美丽的庄稼地吗?”学生看完我从网上摘录下一幅幅丰收的画面后惊呼:“啊,太美了!”“想不想把这一幅美景永远留在心里?让我们把这段背出来吧!"我又不失时机地说。于是,所有学生都开始兴味盎然地背诵。

在第一次教学片段中,我采用了先看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其实,这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而在第二次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想象、感悟文字之后,才出示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文字时产生的联想是丰富多彩的,庄稼地的景色在同学们心中引起的美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与想象完成之后,再出示的画画,与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它丰富并充实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所以媒体形象不等于学生的想象。语文姓“语”,应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声光色效多媒体应该来为“学习语言”服务才是。不能让花里胡俏的声像、图文成了主角,而语言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语文课,特别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意境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如果用课件来展示美,等于是把语言所蕴含的美直接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俗话说,“想得美”。想象的空间是多么的大啊,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想要多美就有多美。

三、媒体兴趣不等于语文兴趣

曾记得上学年,开学初为了上好《我要的是葫芦》,我为了这节课,动画设计,配音效果,专门请信息课老师帮着我一起做了一套自认为很不错的课件。教研组活动,班级的学生看动画,听音乐的时间用去整堂课一大半时间,一幅幅精美的动画,使学生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可对课文的文字之美,之巧妙学生已无暇顾及。而且为了更吸引学生,我充分运用了“动画“技术,画面上一会儿飞过来一张葫芦叶,一会儿又是一个小动物跑、跳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是我的课文内容,而是在期待下面有什么新奇的东西。事后,回想整堂课,这些手段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那是对媒体的兴趣,而不是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对文字的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语文教学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多媒体“辅助”教学,永远只能是“辅助”我的课堂,而不因把它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

四、冷冰冰的机器不能替代充满感情的老师

当媒体课件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较完善的地步,于是一些老师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课题封面到导入语,连接语、评价语、录相、动画片段以及填空练习全部设计进了程序。结果在课堂上常常出现非常尴尬的场面。在上《真正的勇敢》的一文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学生的回答面很广,但是任凭我怎样提示,总答不到点子上。

其实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课件设计多么巧妙,它终究是冷冰冰的机器。始终不是一位充满活力的老师。用课件上课,教师容易受到已定型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课堂上的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计算机是无法与之代替的。讲台前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智慧的大门。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罗列了语文教学中标使用多媒体技术后的反思,但并不是说将望“课件”止步。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真实再现课文语言所描述的情景等等。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要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不宜用时不用,宜少用时不多用,发挥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优势。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龙南小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水南路龙南五村200号
你是第位访问本站用户 技术支持:上海协赢集团

             上海市徐汇区龙南小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水南路龙南五村200号


                  你是第位访问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