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存志气 具勇气 树正气 求大气


热烈祝贺我校获得上海市少先队鼓号大赛团体一等奖

热烈祝贺我校获得“徐房-汇师杯”优秀校本课程设计奖

龙南小学“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实施方案

热烈祝贺我校教师团队并评为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首 页 | 校务公开专栏 | 校园动态 | 学校概况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师资队伍 | 德育工作 | 校园安全 | 党建工作 | 工会专栏 | 文明在线 |
·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龙南小学2008年--2009年创建绿色学校方案
· 美术学科推进情况介绍
· 信息科技学科建设推进情况落实
· 徐汇区龙南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 徐汇区龙南小学2007—2008年度创建文明单位规划
  首页 > 计划总结 > 发展规划

徐教办(2010)29号关于《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010-11-19  作者(来源):[暂无]

徐教办(201029

 

 

关于《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

根据区委、区府的总体部署,200911月,徐汇区正式启动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经过调研准备、形成初稿、修改完善、完成征求意见稿四个阶段,目前《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已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现予公布,欢迎各单位提出意见或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011181218

各单位可通过徐汇教育门户网站和徐汇终身学习网“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专栏”发帖、发送电子邮件或直接来信形式提出意见或建议。

徐汇教育门户网站:http://www.xhedu.sh.cn

徐汇终身学习网:  http://www.xhzsxx.net

电子邮件:xhjygh@xhedu.sh.cn
  来信请寄: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漕溪北路336号)《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工作组。邮编200030

联系人:俞海燕      电话:64879460
  特此通知。

 

附件:《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

 

 

徐汇区教育局办公室

年十一月十八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

(公开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徐汇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徐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进入新世纪,徐汇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实施品牌战略,为居民提供优质、充分教育”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按照“适度超前、追求品牌、统筹规划、提升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明确提出了“建设以徐汇教育品牌为标志的、优质充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徐汇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徐汇教育坚持适度超前的方针,积极构建两大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1、各级各类、协调发展,完善了现代化的教育新体系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了优质、充分、全纳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由徐汇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和居民教学点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格局,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后培训,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职前职后的学生比例达到1:2;率先建立综合高中,构建普职互通的学制通道;率先建立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各类教育对象实现“全纳”。普遍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95%以上的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在社区接受早期教育指导;36岁学前教育入园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98%;3-16岁智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为16-18岁智障学生提供初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体系就读。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占75%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

2、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推进了“南北”教育均衡的新进程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进一步扩大。全区规划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共计达26个,完成新建了南模中学、中国中学、世外中学、华泾小学等项目,改扩建了徐汇中学、市四中学等百年老校。自2005年到2009年,全区新增学校占地面积284708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34975平方米。新增教育资源逐步向区域南部拓展和集聚,彻底改变了区域南部和北部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形成区域南北教育资源总量、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和优质学校分布与人口数量、分布和居民教育需求基本均衡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探索形成了“校本自主、多元互动、示范带动、合作联动”的学校发展模式。改革办学体制,6所原公立转制学校转制为民办学校,形成了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格局;改革学校管理模式,探索委托管理,引进、委托上师大附中、上海市实验学校等办学品牌管理薄弱学校;实施校际联动、示范带动策略,发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作用,促进区内3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带动3所普通初中协同发展。在“长桥教育工程”的基础上,以内涵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明确了“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的思路,深化了“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示范性学校建设工程”的成效,全面提升了办学水平。

3、提高质量、深化内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德育,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坚持将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落实学科德育,把德育落实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深化课改,提高教学有效性。“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坚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以实施新课程为抓手,区域性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新课程实施和减负增效策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健康第一”,严格落实“三课二操二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普及小学生学游泳,形成区本体育特色品牌。实施“光启行动计划”,建立高中生创新教育基地,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

4、聚焦人才、成就教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按照“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思想,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关注“名师”成长轨迹,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完善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管理、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了区、校骨干教师、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特级教师等培养和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骨干教师“金字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教学指导团、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高研班、学科基地等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的新模式。开展教师发展达标校和教师发展示范校评审,积极发挥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改善教师待遇,徐汇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从2005的5.87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9.61万元,增幅达63%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构建了学校党建工作新格局

徐汇教育党的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重点,以“民主、公开、服务”为建设方向,以制度、程序、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基层、基础、基本骨干队伍为工作着力点,围绕全面贯彻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主题,以 “让群众高兴、让党放心”活动和深化“凝聚力建设”活动为载体,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坚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逐步构建了具有徐汇教育特点的党建工作“一·二·三”格局。增强了党组织“三带”(带头、带班、带队)、“三依靠”(依靠党组织、教职工、社会)和“三主体”(党内以党员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育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建设了学校“三个民主”(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学校管理民主),实现了学校“三个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三风建设”(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徐汇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6、优先发展、统筹协调,形成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完善了政府主导、区域统筹的教育发展新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持力度,教育投入稳步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幅度,教育经费总额从2005年的10798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5.1亿元,增幅达39.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66971万元达到2009年的11.95亿元,增幅达78%。坚持区域统筹的思路,采取规划引领的方法,加强对徐汇教育的统筹领导,实施了《徐汇区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徐汇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建立了徐汇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学习型城区建设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形成了区域性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区域内各部门、各街镇的资源优势和行政力量,形成了全区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面临的挑战

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徐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认清徐汇教育发展的新方位,理清徐汇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新挑战。当前徐汇教育的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还是传统的体内循环,服务范围的基本对象还是传统的区属学校,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还是传统的计划模式,提高质量的基本法宝还是传统的加班加点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推进教育均衡面临的新挑战。徐汇优质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的叠加影响带来了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挑战。新一轮人口出生率高峰已经带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挑战,并即将延伸影响到义务教育;非户籍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仅要求增加教育资源,同时要求更加关注各类学生生活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的发展尚不平衡,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也不均衡,各街镇学校布局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校际差距依然明显,还存在少数薄弱学校,“择校”现象没有根除。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主体性德育”和“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突破,但基础教育重视学业知识、轻视全面发展、忽视特长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不适应新课程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地方,减负增效还没有形成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课业负担过重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形成办学特色面临严峻挑战。徐汇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区域内部分学校特色鲜明,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中仍然存在“多校一面”的状况,学校的特色项目转化为办学特色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推动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教师总体结构、质量较好,人才储备总量具有一定优势,但引领发展、在全国和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规划有待完善,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进取心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人才“金字塔”中某些层级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配套,培养培训资源、渠道、模式需要更有效地整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骨干教师激励机制,避免形成新的“大锅饭”。对培训者培训的关注力度不够。关注全体教师,建设“一流队伍”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1、坚持国家战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上海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国家和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接轨,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坚持领先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继续保持徐汇教育在上海教育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领先优势,实现“一流城区、一流教育”的目标。

3、坚持徐汇特色。传承徐汇区尊师重教的百年品牌,弘扬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历史底蕴,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善优质、充分、全纳性的区域发展模式,走具有徐汇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4、坚持人民满意。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为了每一个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公平而卓越为价值取向,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标志是:

1、形成育人为本、激发潜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发展方式实现转变,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共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2、形成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进一步理顺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和手段,提升所有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扩大受教育人群的覆盖面,为每个学习者构筑更加畅通的成才之路。

3、形成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新布局。按照“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目标,实现各类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总量和布局与人口总量和需求相适应,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进一步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各街镇各类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满足广大居民对优质、充分教育的需求。

4、形成以校为本、特色鲜明的自主办学新特点。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凸现,形成以校为本、特色引领的自主发展机制。

5、形成多元开放、联动辐射的教育合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内对外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共享,拓宽开放和交流的渠道,深化合作和共享的内涵,提升徐汇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

 

 

2015年徐汇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主要指标

       

2015

徐汇区

上海市

全国

1

3-6岁儿童入园率(%

100

98

60

2

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

100

96

93

3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9

97.5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率(%

100

 

 

4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90

85

 

5

高中阶段入学率(%

99

98

87

6

基础教育阶段国外、境外学生数

 

 

 

7

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

5200

5140

 

8

各级各类学校建网比例(%

 

100

 

 

9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5

14.7

13.3

10

25-64岁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

35

30.7

 

注:

全国指标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全国指标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上海2015年市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指标为96%

 

(三)工作方针

改革为先,育人为本,公平为基,质量为重,科学发展。

——改革为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率先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内涵发展思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教育活力。

——育人为本。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

——公平为基。为了一切学习者,关注各个社会群体的需求,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一切为了学习者,办好每一所学校。

——质量为重。以公平和卓越为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现徐汇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科学发展。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由外延发展为重向内涵发展为重转变,由建设物质校园向塑造教育文化转变,努力形成与城区功能定位、经济结构、人口总量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格局,形成与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规模

1、基础教育

2015年,在园幼儿达约达2.3万,学前教育入学率保持100%保持现有普及率,适度提高常住人口入园比率,增加公办幼儿园幼儿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达6.1万,其中小学约达3.3万左右,初中约达2.8万,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约达1.5万,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99%,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和中专学校学生达2.5万,普职比大体相当。加强特殊教育,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为重度残障儿童提供居家教育,残障儿童受教育率达100%

2015年,新增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1所,使更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素质教育实验校水平,新增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

早期教育普及率达100%,每年为所有幼儿及其家长提供4次以上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或艺术技能,100%参加各种校外教育活动。100%中小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

2、继续教育

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继续教育,年培训率平均达到全区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发挥社区学校和居民教学点的作用,为社区居民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妇女教育、健康教育及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发挥社区学院职能,培训规模在5000人次/年以上。每年老年人口参加教育学习活动的人数不少于老年人口总数的60%

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学习型单位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单位比率达40%

开放大学分校在区域内合理布点,学生数占区域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五。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5年。

(二)发展任务

1、学前教育——普及和启蒙的快乐教育

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区早教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区早教服务点的常规管理建设,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和质量监控。深入开展“03岁婴幼儿教养内容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为03岁婴幼儿及家庭提供优质早教咨询、示范、指导服务,形“一街一品”的早教特色指导活动,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医教结合的实践模式,建立医教结合的家庭教养指导和预防性干预系统,将预防干预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完善早教服务卡的内容,发挥其对家长接受早教服务指导的自我管理功能。

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鼓励以幼儿生活为主,以游戏为基本形式,运用恰当、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贴近幼儿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园本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规范,不提升保教质量。探索家园合作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家园共育模式,普遍开展家园合作的衔接教育和家园共育的主题活动,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细化保教质量指标,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和质量监控。研究制定幼儿园常规管理标准,加强对非教系统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扩大幼儿健康水平监测范围,提高评估的精细度和准确度,重视评估结果的调整、反馈。

加强学前教育保教队伍建设。加强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员、营养员队伍建设,提高保教人员配备质量,严格执行持证上岗。重视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职后培训,重点推进幼儿保育员、营养员“保教结合”的新工程,通过幼儿园后勤队伍的梯队建设,全力打造一支能够体现现代幼儿保育理念,掌握科学教养方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骨干队伍。加强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用好各类教师评优项目,促进各层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将非教系统幼儿教师纳入骨干教师培训。探索多元化培养前教育保教队伍的方式和途径。

鼓励幼儿园多元、特色发展。探索多元化办园体制,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积极探索幼儿园多元办学的管理模式。按照规范办学、清晰产权、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强转制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推进转制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多样化发展优势,优化园本课程建设,增强特色内涵,倡导特色办园。完善示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制度,扩大优质资源比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需求。

强化政府职责。积极应对幼儿入园高峰,实施《徐汇区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入园人口年度预测,做好宏观调控计划,继续通过改建扩建、园所置换、调整布局、新建配套设施等措施,合理增配和布局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人口增长较快街镇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人口导入地区和居民集聚地区入园矛盾。加强对学前教育资源的管理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幼儿园建设达标率和优质率。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招生政策和流程,依法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

以学科德育为载体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序列。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分别开展以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德育活动,形成分层递进、有序衔接、有机融合的德育内容序列。创新德育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知行统一,突出实践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将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深化学科的德育目标,研究制定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学科德育示范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设温馨教室,发展校园文化,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策略,落实新课程方案,鼓励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重点加强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技术素养的培养。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兴趣需求,注重培养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将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深化开展特色与课程相融、项目与内涵共生的“一校一品”建设,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践行的价值导向。加强和改进体育、艺术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足上好相关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减负增效”行动计划,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

增强学生体质。坚持健康第一,构建层次分明、科学连贯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核心课程的质量,实现体育活动课程的规范化。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实施“明眸生辉”学生爱眼工程,切实降低近视眼发病率。改善学生午餐,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体质监测中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控制度,切实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上升趋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健身处方”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区心理辅导中心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

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学效能评价标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导向机制。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模式,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使用和评估,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探索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全体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关注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免费就读的工作。完善救助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奖学和助学体系,关注家庭困难子女入学问题。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教学和辅导,努力使他们学有所获。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激发资优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公平优质,加强内涵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联动发展”推进计划》,深化示范性高中对普通初中的示范带动模式,总结委托管理和品牌引进(输出)的经验,探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联动发展的模式,鼓励校际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完善因材施教的新型班级授课制。加强学校办学效能评价,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明显进步,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高中教育——为实现理想作好知识、能力和创新的准备

深化主体性德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构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德育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德育活动,形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性德育格局。深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整合社会、社区等校外教育资源,组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理想信念。依托网络资源,发展网络文化,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增强学生信息化时代自主辨别、客观判断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能力。

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重视人文社科和艺术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加强基础型课程,建设学科高地,形成一批基础好、师资强、优势突出的学科,支持高中学校培育特色学科。以学科知识应用为载体促进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鼓励学科教师开发并从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教学,开发形成一批区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各学校因校制宜形成若干有自己品牌校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改革劳技课,重视实验课,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支持高中学校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保证课时和师资,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建立课程研发中心,设置课程开发奖励机制。坚持能力为重,改革教学模式,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开展区域性的光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创新教育项目,以招标方式鼓励高中学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对中标学校给予自主设置课程、师资配置、教研指导、经费保障等支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引进国际课程,借鉴国外课程经验,开设与国际接轨的特色课程。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改革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作用。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一批立足学校、面向区域、资源共享的创新实验室。以光启创新基地为载体,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校内外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坚持优质均衡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引导各高中校从校情出发找准发展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发展内涵,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大学合作的机制,选择若干所大学向高中学校开放课程、实验室等资源,推进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推进高中教育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国际间、校际间的课程开放、教师流动、科研合作。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互相渗透,深化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发展高中综合技术教育,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拓宽学生成才渠道。鼓励民办高中提升办学水平,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建立区域性在线课程资源中心,突破校际界限和时间限制,实现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共享。推进高中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开放性。

4、中等职业教育——升学与就业相结合的成才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完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学校与行业或企业间的合作水平,构建产学训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平台。进一步完善职前职后一体、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建立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探索职业教育“3+2”学制或“五年一贯制”等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区建设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级。推动普职渗透,普通高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技能,鼓励职业学校向普通学校开放课程和资源。

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模式,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实践导向,重视实训环节,强化技能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完善各级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将各专业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充实进教学内容。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试行职业教育第二专业选修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完善评价制度,改革学业评价,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转化;建立专业等级制度,引导学校加强示范性专业建设,提升专业能级。建立职业选择和就业咨询指导机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领域。

加强中职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使得专业教师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0%,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实训制度,建立若干教师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鼓励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增强全体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提高任课教师的从教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依托企业技术加强课程开发,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实训中心,探索教学与实践融合、课堂与工厂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企业参与评价学校和专业的机制,开发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引导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选人的对接机制。鼓励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定向培养。对接受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和单位予以补贴。

5、特殊教育——平等、关爱、尊重、理解的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特殊教育新体系,完善特殊教育学生享受终身教育的保障体系。优质发展九年义务特殊教育,完善“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制度。大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和康复教育,加强医教结合,加强0-3岁特殊婴幼儿的早期干预,丰富学前特殊教育就学形式,普及3-6岁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普遍为区域内适龄青少年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继续探索并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探索培养超常学生的教育实验,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形成超常学生早期发现和跟踪培养的途径,为资质优异、学有潜力和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关注学习障碍和认知障碍学生教育。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改革特殊教育课程,构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教课程体系,积极研究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对各类特殊儿童少年的个别化教育,增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随班就读校本生活教材,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整体设计随班就读学生的安置方式、课程目标、评估内容与方法,建立随班就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完善特教服务平台。强化政府职能,建立由教育、卫生、人口与计生部门、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康复,为特殊儿童选择适应的教育形式。加强医教结合,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由医疗部门共同参与特殊教育的机制,探索驻校顾问医生专业医师任教等模式,加大特教教师持双证上岗制度推进力度。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康复研究,探索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增加特殊教育投入,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完善特殊学校教师津贴制度。

6校外教育——个性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

继续深入推进“光启行动计划”。发挥“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光启行动计划”。 理顺和完善校外教育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按照公益性原则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扩大校外教育活动普及率,校外教育活动惠及全体青少年,100%中小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创新校外教育活动形式,积极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素质教育活动,努力创设一批具有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科艺体品牌活动,努力提高校外教育质量。提高科艺体特色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扩大学校科艺体特色项目的普及率。完善科艺体特色活动奖励机制,建立科艺体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校外教育基地和学校广泛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加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互动、衔接和整合。按照课改理念和实施新课程的要求,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项目,使青少年的学习从“小课堂”向“大社会”广泛延伸,开拓和扩大青少年的学习视野,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校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施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扩大学校课程资源的来源,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类型,促进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期、常态、渐进化发展,进一步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保障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参考方案》拓展型课程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规定的必修课时,即小学1-2年级每学年1-2周,小学3-5年级每学年2周,初中每学年2周,高中每学年2周(每周以5天计),逐步做到青少年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促进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结合,为构建开放型、社会化的学生活动平台发挥示范作用。

构建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创新实践体系。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推进“光启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区域性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和运作模式,通过改变和创新评价与选拔方式,初步形成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在积极开展普及性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强青少年创新潜能的开发,为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青少年自主开展创新实验课题研究。充分开发和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一批青少年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统筹区域校外教育的设点布局、资源配置和设施更新,完善校外教育的覆盖网络。切实加强校外教育的场馆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和风采展示基地的核心枢纽作用。积极推进校外教育与社会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共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工作,加大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努力整合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企业、社会团体、街镇、重点职校等资源,开发面向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培训、活动、实验、实训等功能,构建起“大校外”教育的基地。

7、继续教育——创新和事业发展的动力补充

统筹协调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以人为本,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和城区文明程度,促进人力资源强区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形成学习与生活统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补、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终身学习格局,建设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便捷性特点的“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体系。以培育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使绝大多数居民享有教育培训的机会,绝大多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等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建立徐汇区促进终身学习指导委员会,政府、社区、中小学校、大学、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统筹协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打造“徐汇公共服务市民一卡通”,率先建立徐汇市民终身学习个人账户,率先实现区域内社区教育学分的积累与转换,试点探索学历、非学历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不断健全社区教育学习成果激励机制。

以建设区级开放大学为重点,促进成人学历教育有序发展。以区业余大学(社区学院)为主要载体,建设上海开放大学在徐汇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地区级分校,发展特色鲜明、满足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求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整合区域内的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合作,拓展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提高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水平。把握“开放、远程”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网上网下的互动,构建体现终身学习发展需求的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新模式。

拓展服务功能,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模式。沟通教育世界和劳动世界的联系,拓展服务功能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鼓励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训模式,增强广大劳动者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整合区域内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鼓励社区院校加大职业培训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培训和就业创业机会。坚持走校企合作、院所合作之路,形成高教与职业培训一体化,成人教育与机构、企业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区级教育培训服务孵化基地,形成若干教育培训品牌院校和项目,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实施连锁经营,发挥品牌效应。建立教育培训管理平台,创新教育培训制度,积极鼓励教育培训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拓展境外教育的合作领域。以区社区学院成为平台,定期举办、承办和参办各类终身教育研讨会,“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国外终身教育机构建立姐妹学校,进一步提升徐汇终身教育影响力。

以信息化和课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示范化发展。以数字化技术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徐汇社区教育网平台功能,建成徐汇终身学习资源库,开发、培育一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打造一批有载体、常效化、有影响的品牌学习活动,构建形成市民终身学习的自主选择模式,满足市民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争创全国示范性数字化社区。创新社区教育教研活动模式,建成一批社区教育教研活动基地。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职能,鼓励博物馆、纪念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益性社会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发展远程教育,协调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设立专职教师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队伍业务能力培训保障机制,建设一支适合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以专业负责人为主的骨干队伍和引领区域终身教育发展的领军人才。继续完善“学习节”活动模式,评选、展示一批示范性社区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和规范各类教育依法办学。鼓励和引导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等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性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积极鼓励、依法规范民办非学历机构的发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开展分类管理试点,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和评估,探索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民办非学历院校办学行为,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促进教育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教育培训的服务水平。建立培训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在职人员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鼓励行业和企业开展在职在岗培训,相关培训纳入继续教育体系,纳入职工个人培训账户。

8、教师队伍建设——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并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使其与树立职业理想、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育人能力统一起来,引导教师做爱学生、爱事业、业务精湛、道德高尚、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深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着力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对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优秀教师的表彰机制,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建设和谐、进取、平等的徐汇教师文化,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道德。开展师德与育德能力专题培训,引导教师自觉地把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升师德素养。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和专业水平。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重视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开展校际合作研究和培训,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制度,深化教师发展示范校创建工作。强化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根据教师发展的阶段,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和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校本培训规范化、内涵化发展,构建面向全体的“橄榄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继续创新优秀教师的培养模式,与高等院校合作,开拓境外培训渠道,创建多种层级的教师培养实训基地。进一步探索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

完善教师激励培养机制。继续以“成就教师”为目标,明确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养目标与定位,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评审、培养、考核、评价等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的评审标准和方案,健全各类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总结名师工作室、教学指导团、学科基地、优秀教师高研班的工作经验,在课改实践中努力打造适应徐汇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名师梯队。继续实施高一层次学历培训计划,建立激励机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位。设立教师成果发表或出版资助制度,制定“徐汇教育丛书”出版计划,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形成并推广研究成果。

加强教师进修学院建设。提升功能、进一步实现引领发展、指导实践、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目标。加强对国际国内教育形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引领徐汇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总结、推广徐汇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强对基层学校发展的指导,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者的培训,将教师进修学院建设成为徐汇教育的研究中心、培训中心、课程中心。转化职能,按照教育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化教师进修学院发展机制。完善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的准入机制,提升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作为培训者的专业素质。

9、教育国际化——为了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教育开放

继续扩大教育开放和交流合作。继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APEID)联系中心为平台,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提升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内涵发展,提升徐汇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徐汇建设成为国际教育中心城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联合会合作,组建徐汇区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心,发挥国际教育的学术平台、项目研究功能,挂牌一批国际教育实验学校,并切实开展“中美合作共建高中文凭互认学校”、“与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接受境外学生短期游学”等项目。定期开展不同层面、不同主题的教育论坛和研讨活动,建立并完善与台湾、香港、澳门教育交流的机制,继续以论坛、专题研讨、青少年艺术交流、共同参加比赛等形式加强与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海峡两岸教育学术交流协会、香港保良局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树立徐汇教育品牌,提升徐汇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试点高中国际课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开展国际高中合作项目,扩大高中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拓展高中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职业教育中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鼓励学生赴海外游学、实习。加强双语教学,发展多种语言教育,普遍增强各级各类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引进先进、适宜的国际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建立并实施上海国际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开展与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的交流合作,培养适应城市发展和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利用境内外资源培养优秀学生的有效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学生层面的国际交流,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加大教育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力度。继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海外课程本土化、海外任教等形式的教师培训。开发、拓展新的、更有效的国际合作培训教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姐妹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海外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区教师进修学院(具有外籍教师聘任资格),加强对区内学校外籍教师聘用的监督和管理。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国家汉办、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配合,选派赴美汉语教学志愿者,支持国际汉语教育。

发展小留学生教育与合作办学。完善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适当增加允许招收外籍学生学校,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海外教育市场,鼓励并支持区内南模、位育、世外等名校在海外办学。继续鼓励支持示范性学校与国际教育机构和境外学校的合作。增加2-3所国际文凭组织学校。增加与香港、台湾、澳门友好姐妹学校数量,指导学校依托项目合作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若干所中外学生融合的学校,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认识和交流理解。在有条件的学校继续引进高中国际课程。以研究性课程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开展高中国际合作项目。

10、教育信息化——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革命

建立和完善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在线课堂,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的能力,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完善数字化研修平台的建设,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发展相同步、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与学习型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教育,形成更为积极的、开放的学习文化,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综合性政府教育政务系统和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手写签名和电子签章技术,实现公文转换,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建立徐汇区教育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教师和学生成长数字档案库。

四、重大改革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发挥法规、规划、标准和拨款机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行管、办、评相分离,推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提高教育专业化管理水平。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健全教育咨询和决策机制,成立教育咨询决策委员会,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完善区域性教育发展基本标准,完善教育监管、问责和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逐步实现教育咨询、考试、职称评审、质量评估等工作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的模式。建立教育服务多元评价体系,实施政府监督与社会民主评价、专业机构认证、中介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制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形成监管有力、竞争有序、激励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使其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在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制定城区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向教育倾斜,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区域内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文化科技机构普遍设立教育与咨询部,向儿童、青少年和市民提供科技与文化知识服务;向社区开放各级各类学校资源,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丰富信息公开形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方便公众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查询和复制。建立和完善教育重大事项公示、听证制度,法规草案、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制订和修订要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组织听证。

2、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

探索转制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积极探索股份制、合资办园、非盈利组织办园、私人办园等多元办学形式。按照规范办学、清晰产权、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强公立转制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公立转制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

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选择部分公办学校探索委托管理、合作办学、联动发展等多种形式改革,增强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探索建立教育集团,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共享先进管理经验,促进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及比例等进行合理定位,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推动民办学校依法办学,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检查,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完善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监管制度,逐步形成民办学校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加强民办教育协会建设,推动民办学校行业自律。

促进各类社会性教育培训有序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原则,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和企业。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加快发展,实施连锁经营,发挥品牌效应。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学费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税收政策和鼓励政策。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

3、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克服行政化的倾向和瓶颈,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和相制衡的机制,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健全完善家委会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坚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办学效率。

健全民办学校治理结构。民办学校的董事会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行使决策权,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依法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建立和规范民办学校监事制度,健全民办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制度。

4、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探索推进徐汇区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科学高效、动态调整、依法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强学校岗位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坚持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的原则,探索区域性骨干教师激励机制。

探索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校际间的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均衡发展。

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扩大教师来源,多元化聘任教师。提高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例。

5、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幼儿园招生入园制度。按照就近入学原则,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学前教育招生政策和流程,完善幼儿园入学制度。规范幼儿园亲子班管理,严禁与幼儿园招生挂钩。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园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公开招生名额、公开招生规则、公开招生结果。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按不少于60%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逐步扩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校优秀毕业生推荐入学制度,缓解“择校”矛盾。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扶持,实现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幼儿园;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建立和完善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学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与居住证制度相适应、体现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参与的就学制度。

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指标,改革评价方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

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的组织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实现公平而卓越地发展。完善定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充分听取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完善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分类负责、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完善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分类负责、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协调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按照“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发展公共教育是区政府的首要职责,增强政府统筹协调管理教育的能力,对区域内中等及中等以下学历教育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对社区学校、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管理服务,完善全覆盖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

2、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依法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责,建立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和投入效益持续扩大的机制,确保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法定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和参与社会办学,提高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完善教育捐赠政策,为捐赠者提供更多的便利,鼓励企业、家庭或个人更多地投资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落实公共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职责,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重点继续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合理安排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增加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品牌学校和教育公益设施。各类教育的生均经费在上海的排位明显提高。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改革拨款办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共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逐步形成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监管和学校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

落实防范工作,构筑校园安全。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的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实行上下联动、校长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在校园及周边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大校园安全的投入,提高校园安全人防、技防、物防的配置标准。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依托社会专业保安等中介力量加强校园安全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机制,加强技防设施保养和安保专用设备的管理,完善与警方和城管部门的对接巡逻机制,提高师生自我保护的教育宣传力度。稳步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步做好消防和避雷设施的改造。提高学校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火灾等相关防护综合灾害安全标准,并成为区域内的重要紧急避险场所。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将教育纳入区域总体规划,对各类教育资源实施统筹协调管理;有关部门依法完善公建配套教育资源的管理;教育局负责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大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新建上海南站九年一贯制学校,迁建交大附小,改扩建南洋中学和南洋初中,改造市二中学、上海小学和教院附中;完成华发路中学、航天二期小学、印象欧洲幼儿园、百汇花苑幼儿园、尚海湾幼儿园等公建配套项目。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政府统筹,优化教育布局,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多形式开辟增量渠道,提高教育资源的规模效应和使用效益。加强校际联动,扩大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措施,加强示范联动机制,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各街镇教育资源与人口和教育需求相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分布均衡的良好布局。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配置。按照教育均衡发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标准化,实现对同类学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均衡投入,为学校提供平等的办学竞争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加强教育硬件管理。统筹教育硬件管理,建立校舍资源和设备电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动态管理,提高硬件配置决策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设施设备使用评估机制,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教育资产管理,继续稳步推进实施“退租还教”,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完善后勤管理工作机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后勤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后勤管理机制,形成集中的劳务输出和后勤管理,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后勤中心和各用人单位的共管共建平台,形成配合默契、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将教育系统的非编人员纳入教育系统队伍建设之中,提高劳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对劳务派遣人员的凝聚力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先进性能力的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改进和创新基层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方式,适应教育系统工作特点,增强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做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合理流动,培养一大批懂教育、精管理的校长队伍。选拔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改进对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学校发展与改革的能力。

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加强校长的专业化建设,增强校长领导课改、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能力。校长要研究学校的课程计划,注意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全面统领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实施与创新。校长要善于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晰学校核心价值,倡导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要培养一批有理念、有行动、有成效的高素质校长队伍,帮助那些有远见卓识、贡献卓著的校长成为教育家。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适应教育管理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设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的学校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谋划战略、促进发展、推动改革、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

5、坚持依法治教,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督导机制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以完善各类学校“章程”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健全学校内部救济制度,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开展普法教育,推广“依法治校示范校”模式。

加强教育督导。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徐汇教育督导条例。加强区教育督导的组织机构建设,推进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教育督导资格制度,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和督学人员专业化发展,实行具有校长职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担任专职督学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情况三至五年一轮的综合督导,把推进依法办学和义务教育均衡化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任务。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整改制度,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统筹协调机制。

 

 

六、实施和评估

1、落实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规划意识,把《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与建设计划、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制定详细的贯彻落实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完善指标体系。根据《规划》,制定完善区域性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做到可评估、可操作。

3、加强监督检查。人大、政协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加强和改进《规划》贯彻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检查和公布《规划》的落实情况。各项指标要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龙南小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水南路龙南五村200号
你是第位访问本站用户 技术支持:上海协赢集团

             上海市徐汇区龙南小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水南路龙南五村200号


                  你是第位访问本站用户